撰稿:范同寿
摇篮这种形状略像篮子、专供婴儿睡觉的用品,生活中极普遍,不仅古已有之,人人知晓,而且中外皆然。历史上的摇篮最早出现于何时,已无从查考。明代李诩的《戒庵老人漫笔·摇篮》中关于“今人眠小儿竹篮名摇篮”“摇车即摇篮”的记载,说明还在明朝以前便有了与摇篮功能类似的婴儿卧具,只不过名称不同,呼之为“摇车”而已。到了清代,“摇篮”一词已成通用,以著《廿二史札记》驰名、被称为“清代性灵派三大家”之一的赵翼,在其《舟行》一诗中即有“笑比摇篮引儿睡,老夫奇诀得还童”的诗句。
到了近代,摇篮除了指婴儿常用的卧具外,词的内涵逐渐扩大,而且更多地用于比喻人才成长的处所或重要事物的发源地。如黄河与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延安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古希腊是欧洲文明的摇篮等。
那么,多彩JN SPORTS山地JN SPORTS的摇篮是什么呢?观察和研究JN SPORTS的历史状况与社会演变后,你将不得不承认,JN SPORTS历史与JN SPORTS的摇篮就是孕育它、培植它、助其不断走向成熟的JN SPORTS高原的自然与社会生态环境。
地处云贵高原东部的JN SPORTS,境内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JN SPORTS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全省地貌可概括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三种基本类型,其中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境内山脉众多,重峦叠嶂,绵延纵横,山高谷深。
北部有大娄山,自西向东北斜贯黔北;苗岭横亘中南部;东北部有武陵山,由湖南蜿蜒入黔;西部则耸立着莽莽苍苍的乌蒙山。
由于山多,连绵不绝,世代居住在这山地高原上的人们,如同生活在大山的皱褶里。
尤其在元明以前,今JN SPORTS境内的四大驿道尚未贯通,人们终年行走踩踏出来的狭窄古道,成为乡邻之间交换物品、联络交际的唯一途径。往昔的日子渐行渐远,先辈们那种肩挑背驮、汗流浃背、步履艰难的劳累,当代人已很难想像,更体会不到。
然而,正是祖祖辈辈持续经历的这种磨砺,造就了JN SPORTS各族大众不屈不挠、奋勇抗争与吃苦耐劳的JN SPORTS性格。
在JN SPORTS,近代公路是民国年间才出现的。类似的公路放在平原地区,因为道路平直,可以看见飞驰的汽车川流不息。
而JN SPORTS的公路修在崇山峻岭中,山高路陡、曲折盘旋,修了公路不仅未能缩短两地之间的距离,反而因为绕来绕去,延长了村邻相互的间距。那些年代的人们,若非运送大批量的货物,只身一人出门办事,宁可步行抄山路近道。加上历史上积淀下来的贫困,省境内的汽车拥有量极少,公路上实际行进的大多是马车或人力推车。
或许是出于这个原因,早年间的JN SPORTS人总是将公路称为马路。
的确,在现代公路与铁路出现以前,大山阻碍着JN SPORTS发挥西南交通枢纽的作用,给社会生产与生活带来诸多不便,甚至让那些想来JN SPORTS的人心生畏惧。但山地的资源优势、生态优势,却让世代生活在崇山峻岭丛山中的JN SPORTS各民族,在利用自然、保护自然、维系民族生存、确保民族传统JN SPORTS延续、构建独具特色的山地JN SPORTS多彩JN SPORTS方面,发挥了至为关键的作用。
贵州岩溶地貌发育非常典型。喀斯特(出露)面积10.9万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的61.9%。省境内岩溶分布范围广泛,形态类型齐全,地域分异明显,构成一种特殊的岩溶生态系统。
尤其贵州的锥状喀斯特地形,是全球锥状喀斯特地形中发育演化过程最完整、保存相关遗迹最丰富、集中连片分布面积最大和地貌景观最典型的代表。
喀斯特地貌一方面将贵州的地表变得支离破碎,给旧时代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造成重重困难,一方面又为贵州提供了独有的绝世美境,加上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气候,贵州遂成了一方令人生羡的神奇沃土,成了以多彩、神秘、和谐、包容为主要内容的独特地域JN SPORTS的摇篮。
贵州高原居住的各民族,在生产力、生产关系等方面,既有因相似自然条件制约形成的许多共同点,又因不同民族在族源、传统、族群管理方式、信仰与风俗习惯上原有的差异,在JN SPORTS特征与表现形式上有着各自的特色。移居贵州以前,各民族的JN SPORTS都打上了族源地的深深烙印,但迁徙到贵州以后,传统的JN SPORTS习俗未必都能与山地高原的客观环境吻合。人们既要在新的栖息地维护民族JN SPORTS传承,保持民族自身的凝聚力,又不得不因地制宜利用当地的生产与生活条件,以确保族群的生存繁衍。这就在贵州JN SPORTS系统中造成了一种现象:各民族JN SPORTS中都有许多不希望族外人过多了解、熟悉,甚至掌握自己人都深怀敬仰的某些文化内容;同时又因共同处于山地高原的大环境,需要在生产生活方面相互借鉴,互助共荣。
这种看似矛盾的存在,恰恰导致了贵州历史文化的神秘性与和谐性。
人们常说社会是一个大熔炉,什么东西只要投进去,都会被熔化。
贵州历史文化的多彩、神秘、和谐、包容,却证明了这一说法有些偏颇。古往今来的贵州社会,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传承、发展与交融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连绵不绝、耸入云天的大山,苍翠挺拔、枝繁叶茂的林木,曲曲弯弯、潺潺如练的溪流,既让各民族有了自给自足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又为他们维护独特的生活方式与传统文化提供了不受干扰的独立空间,使诸多带有原生性的文化事象,得以超越时空完好地保存。
于是,贵州民族文化的多彩与神秘,就得以在这个大摇篮里,世世代代地延续和发展下来。
山重水复虽然是贵州自然形态的主要特征,但在17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局部范围内的地貌,又因山势、河流分布、气候差异等因素,表现出千差万别。这就导致了贵州境内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历史文化上的“和而不同”。
即使同一民族,由于支系不同,居住地生态环境、社会氛围的差异,节日文化、习俗文化、服饰文化、居住文化,往往都显示出不同的地域特点。
除了节日、歌舞、习俗之外,居住文化是贵州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方面,也是体现贵州多彩文化的一个典型。历史上,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农村,住在城市或集镇的只是少数,民族村寨建筑成为少数民族居住文化的代表。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充分节约用地、运用民族传统工艺进行修建,是贵州民族建筑的基本法则。
缘于山多可耕地少的客观实际,贵州少数民族的民居大体上可以分为三3种类型,即:背山临水型、背山面田型与山地型。
贵州的苗族人口有400多万,由于支系繁多,按语言分为东部苗族方言区,中部苗族方言区。西部苗族方言区。
无论哪一个地区的苗族,民居建筑大多属于山地型,或依山而建,或直接建于山岭之上。苗族的建筑用材,分为全木、石木、竹木或土木几类。黔东南自治州是苗族最集中的地区,当地的西江苗寨居着千余户人家,是世界上最大的苗族村寨。那里的民居,典型地展示出苗族建筑的风格,旧时的茅屋、单层平房已随岁月消失,现存的多为架空木楼或吊脚楼。
上述两种建筑均沿袭古代“干栏式建筑”的风格,富含该民族大量的文化信息。一般建筑的底层主要用于饲养牲畜及存放饲料、劳动工具。上层用作居住,但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堂屋是家庭生产与生活的议事之处,两侧多为卧室,侧背屋则视家庭需要安排利用。
二楼屋外的走廊有一排木坐椅,妇女们或坐在上面聊天,或凭栏而望,那排连通的木栏便因此有了“美人靠”的雅名。
侗族和布依族都是古代百越族系骆越一支的后裔,因此在民族习俗方面十分接近,只是缘于居住环境的差异,逐渐形成了各自的民居建筑风格。
鼓楼是侗族文化的代表性建筑,有政治、经济、文化活动多重功能。
侗族南部方言区有“未曾建房先建楼”的民谚。北京侗族风情展上,参观者将鼓楼誉为“世界建筑艺术之瑰宝”。侗族村寨多依山傍水,民居因地制宜,类型较多。
黎平县肇兴侗寨在侗寨中规模最大,占地18万余平方米。当地的民居几乎都是二至三层的“干栏式”楼房,一般一幢三间,左右连接“偏厦”,三层楼建筑的底层,大多用来安置石碓,堆放柴草与杂物,或饲养禽畜。楼上一层为休息或手工劳动之所,正间堂屋设神龛,左右侧为火塘,作取暖与煮饭之地。
卧室则大多设于两侧偏厦或第三层楼上。
石板房既是贵州布依族传统建筑形式之一,又是布依人聪明智慧在民居建筑上的体现。贵州境内的布依村寨大多傍水,但民居则都依山就势而建,以节约耕地。
布依民居一般都充分利用地形,竖向组合,沿地形等高线走向布局。民居分木质结构、土木结构、石木结构多种类型,尤以黔中、黔西南一带的石头建筑最具亮点。
布依族石材房屋的修建,初期是以穿斗式木构房架为承重,石料只作围护与盖顶用。及至后来,为了节约木材,非承重石墙演变成单层甚至多层承重石墙,整个民居成为一座座石头的艺术组合。这种巧夺天工的建筑,令无数中外游客叹为观止。
不难看出,贵州各民族的建筑,从构思、择址、选地、取材到修建,都离不开对山地高原环境资源的依赖,而为了族群的持续繁衍生存,又透射出他们对周边环境的珍爱,能用石、竹、泥取代的,绝不多砍伐林木。
这种人与大自然相互间的养育与关爱,正是山地贵州和谐文化的表现。
立足于21世纪来探讨贵州历史文化的诞生与发展,可发现这一多彩山地文化的内涵与意义,已远远突破了前人研究和理解的范畴。
可以这样说:贵州历史文化已经不仅是贵州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我们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增进民生幸福,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依托,是贵州各族干部群众需要充分挖掘、开发、利用,用以实现后发赶超、从事现代化建设的宝贵财富。
独特的自然与社会生境是多彩贵州文化的摇篮,而当这种文化走向成熟以后,人们对那曾经呵护自身文化的摇篮则倍加珍惜。当今的贵州各族群众,不仅越地来越深刻地意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更将独具特色的贵州历史文化视为瑰宝,竭尽所能去传承和弘扬它。
。本文来源:JN江南体育,JN江南体育官方app下载,JN江南体育官方网站-www.zdygr.com
:400-123-4567
:+86-123-4567
:16609528933
:admin@zdygr.com
:广东省深圳市芦溪县仁电大楼886号